初夏時節,每到周末或傍晚時分,東圳水庫壩頭就會迎來大批散步、乘涼、觀光的市民。
從壩頭往上走,就是常太鎮利車村。東圳水庫碧波含情,錯落有致的房屋掩映在一片蔥蘢中,湖光山色相映成趣,勾勒出一幅美麗鄉村畫卷。
東圳水庫旁的利車村,掩映在蔥蘢中。 記者 楊怡玲 攝
利車村是省定革命老區基點村和貧困村。東圳水庫的“藍”與革命老區的“紅”,在這里交相輝映。在樹兜小組所在地,有一段長約幾百米的狹窄石階路。“這是革命年代常太鎮通往西天尾下垞村的唯一通道,革命隊伍就是從這些石階上跋涉前行,為人民幸福而戰斗的。我們稱其為‘茶馬古道’。”今年70歲、有著34年黨齡的老黨員張治平說,他小時候經常聽父輩講起革命故事,經常在這條古道上行走,紅色的種子就慢慢種在了心間。隨著村莊建設道路翻新,石階路被寬敞的大道所取代,但留存下來的一小段,依然可見證紅色足跡。
“革命紅”在這里留下印記,也在不斷傳承。就在“茶馬古道”的一旁,有一排整齊統一、十幾間二層小樓連成一片的集體厝。雖然其白墻發黃、紅瓦片褪色,但一些房間門口的“東方紅”“解放軍”等字眼依然顏色鮮艷。利車村黨支部書記蔡兆雨說,后坪集體厝是上世紀50年代修筑東圳水庫時為安置庫區移民由政府統一建造的房屋?,F在3座集體厝約30多戶村民基本上搬走了,靜默下來的集體厝見證著庫區人民為修建水庫舍小家顧大家的奉獻精神。
時光回溯到1958年6月,因常年遭受水災,原莆田縣委、縣政府動工建設東圳水庫。常太人民為水庫建設拋家舍業,背井離鄉,1200多名庫區移民在利車村扎根。第一次移民時,張治平8歲,大他16歲的堂哥張天祥是動員小組的一員。“我們是從庫底的劉坑搬遷上來的。當時大家都非常配合,將瓦片從下面往山上搬,一呼百應。”如今已86歲的張天祥回憶起那段歷史依然記憶清晰,第一次移民時正值3年困難時期,曬干的地瓜黑乎乎的,卻是難得的美味,餓得慌的時候只能將香蕉樹枝砍下來粉碎磨粉吃。在困難重重中,利車村村民頂風冒雨,白天不計報酬筑壩頭、晚上蓋土坯房,通宵達旦僅用2個月就主動遷移完畢,創造了罕見的和諧移民先例。
紅色基因在血液中流淌,東圳精神依然催人奮進,利車村村民用實際行動守護“大水缸”。2010年整治畜禽養殖時,利車村村委會主任宋良苗帶頭拆除了自家的養豬場,處理了80多頭即將出欄的豬。當時50多歲的村民蔡金鑾積極響應,賣掉70多頭豬苗,連夜拆除了養殖場。村民們的養殖場清拆后,東圳水庫的水質安全得到有效保障。2014年,為支持東圳水庫一級保護區搬遷工程,60多戶村民二話不說“二次搬遷”,顧全大局默默奉獻。
枇杷是利車村的一大產業,67公頃的枇杷園每年可收入500多萬元。該村積極打造“農特產品+電商”發展之路,將枇杷、枇杷膏、枇杷蜜等通過電商銷往北京等大城市,助農增收。
依托距離市區僅6公里的區位優勢,利車村以老區村、移民村的特色,將九蓮寺、林海石窟、黃家大院等串聯成片,打出美麗鄉村休閑旅游牌。同時,因地制宜,發展環庫路民宿、茶飲、文創等“慢生活帶”經濟,涌現出 “初一茶舍”“水云間”“樹兜有宿”等眾多的“明星網紅店”,走出一條生態發展帶動鄉村振興的新路。
“2000年我接手村兩委工作時,村里還欠下171萬元債務。這個曾經一窮二白的小山村,2020年村民人均收入已達到1.5萬元。”蔡兆雨感嘆道。曾因山荒、地瘦、人窮,被評為省定貧困村的利車村,如今舊貌換新顏。有41年黨齡的陳金鑾說,他最愛每日坐在院子前,呼吸新鮮空氣??粗鴸|圳水庫的美景,心情都是美的。
眼下,利車村正依托莆田版的“千島湖”東圳水庫以及獨特生態優勢,蓄力打造宜居宜游的特色新鄉村,打造中心城區“后花園”。紅藍輝映,黃綠相融,利車村走出斑斕多彩、瑰麗萬千的發展新路。 記者 林曉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