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一輩平潭人眼中,對平潭的記憶是“地好小,風好大,營生環境差”,這也使得很多平潭人不得不遠離家鄉,外出闖蕩。新中國成立后,平潭人民政府大力組織實施圍灘、造地、筑堤護耕等工程,改善自然環境,促進海島經濟發展。
在上世紀5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圍墾面積達萬畝以上的工程有3處、千畝以上的工程有4處、小型工程64處,對平潭經濟社會發展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在平潭發展歷史上,竹嶼口圍墾工程、火燒港圍墾工程及幸福洋圍墾工程意義重大,也充分彰顯平潭人民敢于拼搏、力爭上游的進取精神。”《平潭縣志》主編吳金泰說。
如今,轉瞬60年過去了。乘著平潭大開放大開發的東風,過去的墾區被科學規劃,面貌煥然一新,越來越多的平潭人和“新平潭人”在這片干事創業的熱土上安居樂業。
火燒港
灘涂地上崛起支柱產業
駕車通過平潭海峽大橋后,迎面而來便是入島第一站——金井新城,這里是群英薈萃的實驗區政務商務中心。很多人不知道的是,10多年前,這里是一片曬鹽場,由火燒港圍墾而來。
說起火燒港,老一輩的平潭人都不陌生?;馃畚挥谄教段髂虾?,灣內面積約750公頃,港內灘涂多為淤泥土質,最深達23米。港灣三面丘陵環抱,這里低洼地帶和海灘地常遭潮水和山洪淹沒。
1970年6月17日,福建省革命委員會批準在火燒港圍海筑堤,籌建鹽場?;馃蹏鷫üこ贪ê5烫钪?、閘門建造、灘內建設,于1970年12月動工。1973年6月,海堤竣工,港內的6座小島嶼連成一片,轉入鹽場建設。在3座排水、1座溢洪、1個排洪站、1座納潮閘建成之后,安裝啟閉機、軸流泵,逐步實施灘內開發。為了紀念這項工程的完成,人們便將火燒港圍墾工程稱為“6·17工程”。
1975年,工程全部完成,正式投產。前后投入280萬工日,使用700輛人力板車、18艘自動拋石船、2艘機動船和30艘漁船,在軍民協力攻堅克難下,終于完成了預定目標任務。“工程啟動的時候,很多年輕人都從平潭各地涌到北厝鎮干活,當年我18歲就參與施工,從海域內線開始,自鵝頭尾經本蓮嶼、礁仔頭、小吉釣再到貓嶼,總長1400多米。”年近七旬的金井鎮北厝村民肖秋炎回憶道,當時沒有機械設備,大家就發揚“愚公移山”的精神,用板車把炸下的土石一車車運到海邊,再靠人工將其拋入海中。在這樣艱苦的條件下,幾百人每天兩班倒,用了近兩年時間才完成大堤合龍。
“火燒港鹽場面積5.56平方公里,有效生產面積3.97平方公里,年產原鹽3萬噸。”吳金泰告訴記者,平潭鹽場全面投產后,干部職工不畏艱難,不斷提升鹽品的質量和產量,平潭鹽場也發展成省內四大單列鹽場之一、省鹽業機械化試點單位及原鹽出口基地、食用鹽定點企業,并躋身福建省首批“省級先進企業”行列。“當年的鹽場是平潭的經濟支柱和重點產業之一,擁有干部職工1000多名,解決了很多人的生計問題。”肖秋炎說。
進入新時代,火燒港結束了作為鹽場的使命,一躍成為平潭開放開發的橋頭堡。
實驗區的成立,吹響了平潭開放開發的號角。2011年,這片土地再次呈現了1971年填海造陸的場景,穿梭的吹沙船、轟鳴的機械聲打破了這里的寧靜,皮帶船、起重船等各種運輸設備幾乎24小時不停歇地作業。至此,火燒港迎來了它的新名字——“金井灣”。
如今,這里新修建的道路四通八達,一棟棟高樓拔地而起,一個個項目配套完成,從一片灘涂發展成一地繁華,成為開放開發的核心區域和實驗區行政辦公所在地。
竹嶼口
攻堅克難換來蛻變新生
沿著寬闊的金井大道輔道繼續前行,經漁平互通駛向中山大道輔道,便到了竹嶼湖區域。
這里原是潭城港,竹嶼口為出口處。因潭城港口小腹大,時常潮漲一片汪洋,潮落灘涂一片。上世紀50年代,為開發利用潭城港,發展水產養殖與農業生產,平潭將竹嶼口圍墾工程提上日程。1958年,福建省商業廳批準實施竹嶼口圍墾項目,次年12月25日,工程破土動工。“當時圍墾的面積很大,整個工程耗時三年才完成。”吳金泰說,除了發展水產,農林牧畜也都發展起來了,甚至有了移民村。
時值三年困難時期,平潭傾全縣之力,調集大批人員、船只、物資,投入竹嶼口建堤工程。在當年缺乏大型機械設備的情況下,工程完全依靠簡單的工具,實行“大兵團作戰”。據介紹,竹嶼口圍墾工程共征集固定工4000余名,動員機關干部職工參與,共計挖填土石超192萬立方米。
經三年艱苦奮戰,1962年10月12日,竹嶼口圍墾工程竣工,是當時全國最深的圍海港道工程,創造了平潭圍海史的奇跡。“現在回想起來,當時真的非常不容易,圍墾工程難度極大,特別是海堤工程。那時候,參加大堤堵口合龍會戰的人數多達1.2萬人,大家靠木帆船、人力車、籮筐、扁擔等最簡單、最常見的工具,克服了狂潮,完成堵口任務。”吳金泰說。
據《平潭縣志》記載,竹嶼口圍墾后,潭城港廢棄,形成灘地1923公頃,開墾耕地約1475公頃,保護周圍耕地超300公頃。原有的韓厝、霞嶼、一埠、二埠、三埠等地的鹽場,均變成農林殖區。1966年7月,平潭成立平潭縣竹嶼海灘地開發指揮部,組織全縣民工全面開發海灘地;1967年至1972年,共動員潭東、蘇澳、北厝等9個公社、230戶1317人,分區建點,形成移民新村,開發耕地1428畝,建防護林帶275條,總長61公里。
“現在的洋潮嶼村、霞嶼村都是在那時形成的,村子也是以過去竹嶼湖內的小島來命名。”吳金泰說,這不僅是給當年工程參與者的贊歌,也激勵著新平潭建設者持續攻堅克難,建設美麗家園。
時光流轉,如今的竹嶼口墾區也有了新的發展定位,已經大不一樣了。
實驗區成立后,竹嶼湖的保護工作得到高度重視。2011年,竹嶼湖景觀整治項目正式啟動,通過河泥清淤、陸域回填、環湖圍堰、園林綠化,打造成一個環境優美的生態公園。如今,走在環湖木棧道上,一邊是清澈見底的湖水,一邊是精致的雕塑園,這里獨有的濕地之美,還吸引了白鷺安家,現在的竹嶼湖猶如一幅優美的生態畫卷。
更大的變化還在未來。2020年7月31日,華僑城平潭“歡樂南島”項目正式簽約落地。項目選址在竹嶼湖附近區域,以“平潭藍·歡樂南島”為主題定位,圍繞“風、石、水、火”四大系列進行產品布局,集濱海旅游、科技創意、生態康養、都市娛樂、文化演藝等功能于一體,并注重植入臺灣元素,建成后將極大豐富旅游產品、提升旅游品質、聚焦旅游人氣,助力開拓兩岸旅游共同市場。
幸福洋
防風固沙打造綠色屏障
循著中山大道轉向麒麟大道,沿途就是一片“林海”——幸福洋。
幸福洋吹沙地位于嵐島西部,原為蘆洋埔西南部濱海沙荒和淺海灘涂,屬于未充分開發的處女地。
吳金泰告訴記者,為了開發利用這片淺海灘涂發展漁農業,1975年,平潭組織人員對幸福洋圍墾工程項目進行可行性研究。1978年3月成立幸福洋圍墾工程指揮部,1979年3月正式動工,1981年12月竣工,歷時34個月。
“與竹嶼口圍墾工程、火燒港圍墾工程比起來,幸福洋圍墾工程難度相對低一些,依舊采取大會戰方式進行,動員了大量民工,經過兩年7個月的努力,工程告竣,筑成4條堤,總長6086米,填筑土石134萬立方米,投入210萬工日。”吳金泰說。
據介紹,幸福洋圍墾工程總計圍??偯娣e700公頃,分別辟為農林區和水產養殖區。其中位于東段的農林區,計133.3公頃,辟為農田,由移民戶及綜合場工人開墾;中部133.3公頃灘地被辟為林地,營造防護林帶,后建成果林場1個;西段淺水灘辟為養殖區,總面積324公頃,先后興建57口養殖池,放養文蛤和對蝦,并成為出口創匯基地。
“現在看這片防護林很壯觀,一片綠意盎然,很難想象這里以前是淺海灘涂圍墾地。”提到曾經的幸福洋,吳金泰感慨萬分。
實驗區成立后,為解決全區土地資源有限、項目建設用地缺乏問題,實驗區黨工委、管委會決定對幸福洋圍墾區進行吹沙造地,以擴大陸域面積,同時解決附近村莊生活生產問題。
“平潭的風基本上是以東北季風為主,當時幸福洋圍墾工程結束后,那里還是一片沙地,對下風口特別是馬腿村村民的生產生活影響非常大。為了鞏固圍墾造地成果,實驗區要求我們林業部門采用防風固沙手段,保護好生態環境。”實驗區自然資源服務中心工程師陳剛說。
2012年,林業部門技術人員對吹沙地進行規劃設計,選用耐鹽堿、抗病蟲害,且適宜平潭吹沙地生長的“閩平二號”木麻黃水培苗新品種,采取“包種包活、按株結算”辦法,保障幸福洋吹沙地造林取得成效。據統計,2012年至2015年,平潭共在幸福洋一、二期吹沙地上營造防風固沙林1.75萬畝,種植“閩平二號”木麻黃水培容器苗350萬多株。
“由于采取挖溝排堿、選用良種壯苗、嚴格質量管理等措施,目前幸福洋吹沙地新造幼林成活率達到95%以上,普遍長勢良好,起到了較好的防風固沙效果。”陳剛說。
幸福洋吹沙地總面積達2.7萬畝,與蘆洋南江林場、長江澳的防護林連成一體,總面積達5萬畝以上,形成一片林海。如今,這里已成全省沿海防護林體系建設中面積最大、成林最快、森林景觀最佳、生態效果最好、生態效益最為顯著的示范區。
更加美好的還在未來。今年6月18日,平潭綜合實驗區自然資源與生態環境局發布關于《平潭綜合實驗區幸福洋片區濱水藍綠空間規劃》的公示。根據規劃,幸福洋片區將打造低影響、高質量的藍綠空間,營造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平潭先行示范區,形成環境優美、獨具特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韌性片區,藍綠魅力名城”。